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加油資源】話題冷卻 關懷繼續──記民間送暖「小白花行動」

文:雲闊天清 圖:活一番

今年5月,小白花行動在美孚擺放街站。
今年5月,小白花行動在美孚擺放街站。
編按:為了回應本學年多名香港學生輕生,一群「小白花大使」發起關懷行動,呼籲市民大眾一同關心身邊人。近日,正當大眾對話題的關注開始減退,「活一番」特約記者雲闊天清專訪「小白花行動」兩位發起人伍桂麟和梁梓敦,希望把關懷延續下去。

本年3月,小白花花潮澎湃,滌盪人心。小白花本是喪親之花,有悼念之意,身有白事者佩戴白花,是警惕旁人注意言行,勿要失言傷人。香港近日的「小白花行動」,喻意接納丶關懷和扶持他人,使小白花不再代表哀傷,反有滋潤心靈之意。

本年初有多位學生自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防腐師Pasu Ng(伍桂麟)在3月發起小白花行動,將傳統小白花的意義延伸,鼓勵大眾關心親友,互相扶持,平衡社會的負面情緒。參加者在身上佩戴小白花,代表願意關懷和聆聽身邊的人,令關愛之情如百花齊放,花開茂盛,為社會加添色彩。

大朋友小朋友一同寫下訊息,鼓勵大家珍惜生命。
大朋友小朋友一同寫下訊息,鼓勵大家珍惜生命。

人人皆可以當「小白花大使」

Pasu原本只打算在中大醫學院裏開展行動,想不到其他學系紛紛響應,支持者越來越多。電台節目「不怕生死」主持人社工Arnold Leung(梁梓敦)是Pasu好友,主動參與。二人在本年3月尾設立「小白花行動」Facebook群組,號召義工擔當「小白花大使」。約一千人加入群組,當中留下聯絡方法的有志之士有100多人,出乎二人所料。

理念得到回響,可見不少人願意付出愛心與關懷。這些義工熱心誠懇,有的在街上擺設街站,推廣行動理念;有的擔當「橋樑」角色,為有需要者提供轉介服務。「我們並非要取代社工或現有社福機構的角色,而是將個案交予專業人士跟進,例如將需要情緒輔導者轉介予專業輔導員處理,定位必須清晰。」Arnold補充。

現時,Pasu與Arnold分別管理「生死教育」及「DEAtHFEST」Facebook專頁,各自有6,000多個Like,每天討論「生與死」話題,未來如再有活動,仍會緊扣「關懷身邊親友」的主題:「關心身邊有困難的人,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只要願意做,每個人都可以做小白花大使,並不需要甚麼專業技能,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幫不上忙。我們要願意踏出這一步,打破隔閡,多關懷別人。」

Pasu又說:「舊時電視劇宣揚互助互惠的精神,今日已甚少見到。我們希望小白花行動能夠助人突破心理障礙,給予有困難的人更多耐性和愛心,促進香港的互助文化。」

Pasu Ng(左)與Arnold Leung
Pasu Ng(左)與Arnold Leung

生死教育:由死看生

Pasu和Arnold一直積極推廣生死教育,鼓勵大家活在當下。為甚麼認識死亡可以助人活好當下?

Pasu說:「我們並非勸阻人自殺,而是鼓勵大家打破固有思維框架,發現生命的其他面向,重新演繹生命價值。看待生命價值有多個角度,從死看生,是其中一個,令人改變思考的深度廣度,面對人生磨練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由死亡而聯想到人際關係,看事物的著眼點也會改變。Arnold說:「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生命有限,隨時會死的話,就會認真思考自己要如何與身邊人的相處,反思自己的人際關係,發現身邊人原來非常重要,積極維繫彼此關係。」

Arnold又說:「有些想自殺的人最後也沒有尋死,因為他們顧念親友,不想他們傷心。『隨時會死』的警覺有提醒作用,警醒人要趁自己還在生,好好珍惜身邊重要的人,令疏離的關係變得緊密,良好的關係更加親厚。與他人友好的關係,可以加強個人面對逆境的力量。」

IMG_9170

有「助」無類 義無反顧

網絡的發達令健康的訊息散播各地,使有需要者得到支援,但亦可以讓負面訊息快速滋長,例如仇視內地人的言論,堪稱一把雙面刃。如Arnold所說:「只要媒體大書特書某人的一樁負面新聞,他做過的所有好事都會被遺忘。」如果小白花行動的支援對象涉及敏感政治議題(例如雙非人),二人怕不怕媒體斷章取義,將事件扭曲,令原本受人稱頌的善事變成眾矢之的?

Arnold語氣堅定:「如果有雙非人尋求協助,我一定會幫。即使被罵也好,總會有人明白的。自問不是在害人,做事但求對得住自己,問心無愧就是了。」幸好現時沒有類似事件發生:「我們的群組暫時沒有遇到甚麼重大糾紛。」

Arnold為了保障義工安全,強調義工並非直接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而是擔當「橋樑」角色,轉介有需要者予相關專業人士,或在群組裏轉載合適的資訊「現在我們的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篩選適當資訊,將資訊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及發放訊息。」「小白花行動」Facebook群組和「生命教育」Facebook專頁每天都會轉載跟「生與死」有關的資訊,如書籍推介和動物趣聞(例:鴨媽媽報警尋子的故事)。前者較為莊重,令人反思生命價值;後者比較輕鬆,有助調劑緊張生活。

筆者尚記得本年初,不少言論批評家長、學校和社會給予學生太多壓力,令年輕人身心俱疲。批判和指責徒添更多負面情緒,小白花行動則採取另一手法,主張以積極態度面對悲劇,猶如將光明帶進黑暗。

生命無常,人如小白花,聚有時,散有時,旋生旋滅,方生方死。人間的關愛之意卻是四季不凋,值得我們悉心栽培,教它花開絢爛,直到天荒地老。

IMG_9545

「小白花行動」Facebook群組

「生死教育」Facebook專頁

「DEAtHFEST」Facebook專頁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圖片來源:Canva

【生活智庫】研究顯示東非飲食法可減低慢性疾病風險

全球化和都市化令不少地方的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都趨向西化。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東非鄉村居民將傳統膳食轉為西方飲食,令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變差。相反,飲食西化的城鎮居民改吃以蔬食為主的傳統地道膳食,短短兩星期可見改善健康的效果。